1993年的三峽中堡島。
上世紀80年代的三峽中堡島。
上世紀70年代的三峽中堡島。
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盧平川 李墨 吳堅 金凌云
12月11日,66歲的胡炎芬,攙扶著89歲的老父親胡思強,來到三峽大壩南岸壩頭。
“爸,還看得清大壩嗎?那片水下就是中堡島,我們以前的家。”順著女兒手指的方向,老人佇立良久,肅然無言。
當天,胡思強、胡炎芬等12位中堡島原住民,一起來到三峽大壩前合影留念。這是他們自遷離中堡島以來,聚得最齊的一次。
3天后的12月14日,是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(shè)30周年的日子。
30年前,為承托“大國重器”,面積0.15平方公里的中堡島作為壩基,整體沒入江底。
當時,中堡島是宜昌市夷陵區(qū)三斗坪鎮(zhèn)中堡村4組的一部分,島上原有居民7戶,共28人,以胡、望兩姓居多。
20世紀70年代末,隨著葛洲壩工程建設(shè),這些鄉(xiāng)親開始遷離中堡島,中堡村成為“三峽百萬移民第一村”。
國家兩壩(葛洲壩、三峽大壩)建設(shè)中,中堡島人兩度移民。
歲月流逝,中堡島的原住民只剩下14位。這些“最后的中堡島人”經(jīng)常來到岸邊,凝望江底的故鄉(xiāng)。
她出生時,周總理悄悄在杯底壓了2元錢
1958年3月1日,周恩來總理(前右三)在三峽中堡島視察。
1958年3月1日,周恩來總理考察長江三峽時,帶領(lǐng)100多名中外專家登上中堡島。
說來也巧,那天島上一戶姓胡的人家新添一名女嬰,正在“洗三”(嬰兒出生后第三日舉行沐浴儀式)。周總理路過時,看到農(nóng)戶門前熱鬧非凡,便停下來打聽。得知這家剛生了小孩,他說:“這事應(yīng)該祝賀?!?/p>
這名女嬰,正是胡炎芬。
她的奶奶望作秀見有客人進屋,熱情地遞上了一杯水。周總理喝完水,轉(zhuǎn)身離開前,悄悄在杯底壓了2元“打喜錢”。
一周后,這家人才得知,那天來家里的,竟然是周恩來總理。
“2元錢在那時候不是一個小數(shù)字。”胡思強老人回憶,錢是綠色蘇版的,又大又寬,母親用手絹仔細包起來,放了兩年都舍不得用。三年自然災(zāi)害時,這2元錢幫助家里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。
1976年,周總理逝世。胡炎芬從學(xué)校廣播中聽到消息時,哭成淚人。
在黨和政府的關(guān)心下,胡炎芬23歲時通過招工進入三斗坪鎮(zhèn)供銷社參加工作,并轉(zhuǎn)為城鎮(zhèn)戶口。后來,調(diào)到宜昌印鐵制罐廠工作,直至2013年退休。
胡炎芬動容地說,三峽大壩的建設(shè),圓了幾代人的夢?!拔覜]有想到,這么一個小島,能托起這么大的重任?!?/p>
兩度移民,他們?nèi)詿o悔投身大壩建設(shè)
胡炎芬的大弟弟胡炎新,16歲時跟隨父母告別中堡島上兩間草屋舉家上岸。當時,他并不理解年邁的奶奶望作秀為何會哭成淚人,一步三回頭。
中堡島最年長的移民胡思強,今年已89歲。(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堅 攝)
中堡島最年長的移民胡思強,今年已89歲。(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堅 攝)
如今,年逾六旬的胡炎新理解了:“那個島,是你再也回不去的家鄉(xiāng)?!?/p>
搬到中堡島對面坡上后,胡炎新住上了泥瓦房,跟著木工師傅學(xué)起木匠活。家里仍有兩三畝田在島上,加之在中堡村分的2畝田,胡炎新一邊種田,一邊做木匠,一年收入有1萬多元,比島上的日子好了許多。
1992年,為給三峽工程導(dǎo)流明渠做準備,胡炎新一家再次移民。
“中堡島人祖祖輩輩在島上生活,剛搬到岸上時有些不習(xí)慣,但還是望得見島和長江?!彼f,第二次移民時,全家搬到現(xiàn)在的山上蓋起了新房,卻再也看不見島,也望不見江。
三峽工程啟動后,需要大量勞動力。因為是木匠,有點手藝,胡炎新自告奮勇,成為三峽工程建設(shè)大軍中的一員。
“我的活兒主要是制模,還有扎鋼筋等?!焙仔抡f,制模就是制作一種高3.1米、寬3米的鋼模板,用來固定混凝土。他學(xué)得快、人踏實,手藝也好,很快便贏得班組的一致認可。
2010年大壩主體工程建設(shè)完成后,胡炎新進入葛洲壩二公司綜合隊備倉班,繼續(xù)從事制模工作,并擔任班長。4年后,他升為副隊長,月薪4000多元。
之后,胡炎新參與了三峽大壩升船機的建設(shè)和調(diào)試等工作。直至2017年,他所在的葛洲壩二公司綜合隊,成為最后一支撤離三峽工程建設(shè)工地的隊伍。
“為了兩個大壩的建設(shè),中堡島人雖然兩次移民,但是相比犧牲和付出,我們更多的是自豪?!焙仔抡f,修建三峽大壩時,水力發(fā)電渦輪機由120個輪子的巨型平板卡車拖到現(xiàn)場。那一刻,“大國重器”四個字,在他眼中具象起來,自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。
三峽工程竣工后,胡炎新轉(zhuǎn)戰(zhàn)云南昆明烏東德,參與修建烏東德水電站。在烏東德工作兩年,他每月收入將近一萬元。
2019年,胡炎新回到家鄉(xiāng)三斗坪,憑借著參建兩座大壩的手藝,仍然從事著路基、橋梁等工程的制模加固與拼裝工作。
健在的14位中堡島人中,有10人都曾投身過三峽大壩建設(shè),有的背水泥、有的扎鋼筋、有的做勘探、有的搬石頭、有的做飯送飯……
當年島上最小的移民崔成,如今已46歲?!澳悄晡?歲,還不會走路,是被抱著離開中堡島的?!彼χf。
從哈爾濱當兵5年退伍后,他脫下軍裝跟隨父親崔福昌和母親胡炎珍,一頭扎進了三峽大壩建設(shè)工地。
“大壩修建時,幾乎一分鐘都沒停過,日夜不息?!贝蕹烧f,搶工期的時候,他一天要在工地扎12個小時的鋼筋。大壩建好后,崔成學(xué)到了一技之長,做了五六年管道維修工作?!澳阌肋h無法想象,在自己的家園上建設(shè)一座世界級的大壩,是怎樣的一種感受!”
“要想過上好日子,還是得靠自己奮斗”
1999年,胡炎新的妻子參加三峽大壩建設(shè)。(圖片由本人提供)
胡炎新時常會翻看過去中堡島的老照片。(通訊員 邱天星 攝)
中堡島移民胡炎芬(右)與弟弟胡軍華(左)和兒子。(照片由本人提供)
胡炎芬的二弟胡軍華今年53歲,如今在宜昌市區(qū)一家生鮮市場賣白條雞。
“三峽工程建設(shè)時,鼓勵移民自謀出路。大壩開工那年我結(jié)婚,出來做生意也快30年了?!焙娙A說,移民之后,住的地方變了,生產(chǎn)方式變了,生活也跟著變了?!暗还茉趺醋?,要想過上好日子,還是得靠自己奮斗?!?/p>
上世紀90年代,正值市場經(jīng)濟春潮涌動,他決定干個體戶。從馬路市場到搬進棚子,再到新市場,胡軍華起早貪黑,經(jīng)常凌晨3點起床進貨,5點到市場上貨,靠誠信經(jīng)營掙錢。2010年,他從棚戶區(qū)的出租屋,搬進了市中心敞亮舒適的新家。今年,他的兒子大學(xué)畢業(yè),在福州參加了工作。
“如果不是修建大壩,我可能一輩子都在中堡島上種地?!焙娙A感慨,移民改變了自己“泥腿子”的命運。
52歲的望運平當年從島上搬出來時,駕過船、捕過魚,給人打過小工,后來又跟著別人做起房屋樁基、瓦鋼等小工程。
2020年,望運平成立勞務(wù)公司,從最初六七個人,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近20人。“他們都是村里的三峽移民?!蓖\平說,只要有活干、肯干活,大伙兒一個月能掙六七千塊錢?,F(xiàn)在公司的房屋打樁業(yè)務(wù),已經(jīng)從三斗坪及周邊鄉(xiāng)鎮(zhèn),拓展到對岸的秭歸。
“中堡島過去主要種包谷、柑橘,住的都是土墻茅草屋?!蓖\平說,現(xiàn)在,背靠三峽大壩這個國家5A級景區(qū),村里這些年通了柏油路,山頂?shù)闹斜u公園也成了網(wǎng)紅打卡地,環(huán)境越來越美,游客越來越多?!耙郧俺鲂锌縿澊F(xiàn)在家家戶戶都有了小汽車!”
奉獻無聲,重器無言。30年間,從防洪、發(fā)電到通航,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和運轉(zhuǎn),使多少代中國人開發(fā)和利用三峽資源的夢想變?yōu)楝F(xiàn)實,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(fā)展的重要標志。
冬日的西陵峽層林盡染,巍峨的三峽大壩如巨龍橫臥。壩前的合影中,每一張笑臉都燦如夏花,定格在2024年12月11日,也與江底的故園一道,定格在時間的洪流里。
用巖芯制作的中堡島界碑。
三峽中堡島古文化發(fā)掘現(xiàn)場。
三峽中堡島鉆探現(xiàn)場。
中堡島上的島碑,遠處是秭歸茅坪。
來源:湖北日報
編輯:孫弋雯
二審:黃韶光
三審:吳東來
1993年的三峽中堡島。
上世紀80年代的三峽中堡島。
上世紀70年代的三峽中堡島。
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盧平川 李墨 吳堅 金凌云
12月11日,66歲的胡炎芬,攙扶著89歲的老父親胡思強,來到三峽大壩南岸壩頭。
“爸,還看得清大壩嗎?那片水下就是中堡島,我們以前的家?!表樦畠菏种傅姆较?,老人佇立良久,肅然無言。
當天,胡思強、胡炎芬等12位中堡島原住民,一起來到三峽大壩前合影留念。這是他們自遷離中堡島以來,聚得最齊的一次。
3天后的12月14日,是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(shè)30周年的日子。
30年前,為承托“大國重器”,面積0.15平方公里的中堡島作為壩基,整體沒入江底。
當時,中堡島是宜昌市夷陵區(qū)三斗坪鎮(zhèn)中堡村4組的一部分,島上原有居民7戶,共28人,以胡、望兩姓居多。
20世紀70年代末,隨著葛洲壩工程建設(shè),這些鄉(xiāng)親開始遷離中堡島,中堡村成為“三峽百萬移民第一村”。
國家兩壩(葛洲壩、三峽大壩)建設(shè)中,中堡島人兩度移民。
歲月流逝,中堡島的原住民只剩下14位。這些“最后的中堡島人”經(jīng)常來到岸邊,凝望江底的故鄉(xiāng)。
她出生時,周總理悄悄在杯底壓了2元錢
1958年3月1日,周恩來總理(前右三)在三峽中堡島視察。
1958年3月1日,周恩來總理考察長江三峽時,帶領(lǐng)100多名中外專家登上中堡島。
說來也巧,那天島上一戶姓胡的人家新添一名女嬰,正在“洗三”(嬰兒出生后第三日舉行沐浴儀式)。周總理路過時,看到農(nóng)戶門前熱鬧非凡,便停下來打聽。得知這家剛生了小孩,他說:“這事應(yīng)該祝賀?!?/p>
這名女嬰,正是胡炎芬。
她的奶奶望作秀見有客人進屋,熱情地遞上了一杯水。周總理喝完水,轉(zhuǎn)身離開前,悄悄在杯底壓了2元“打喜錢”。
一周后,這家人才得知,那天來家里的,竟然是周恩來總理。
“2元錢在那時候不是一個小數(shù)字?!焙紡娎先嘶貞?,錢是綠色蘇版的,又大又寬,母親用手絹仔細包起來,放了兩年都舍不得用。三年自然災(zāi)害時,這2元錢幫助家里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。
1976年,周總理逝世。胡炎芬從學(xué)校廣播中聽到消息時,哭成淚人。
在黨和政府的關(guān)心下,胡炎芬23歲時通過招工進入三斗坪鎮(zhèn)供銷社參加工作,并轉(zhuǎn)為城鎮(zhèn)戶口。后來,調(diào)到宜昌印鐵制罐廠工作,直至2013年退休。
胡炎芬動容地說,三峽大壩的建設(shè),圓了幾代人的夢?!拔覜]有想到,這么一個小島,能托起這么大的重任?!?/p>
兩度移民,他們?nèi)詿o悔投身大壩建設(shè)
胡炎芬的大弟弟胡炎新,16歲時跟隨父母告別中堡島上兩間草屋舉家上岸。當時,他并不理解年邁的奶奶望作秀為何會哭成淚人,一步三回頭。
中堡島最年長的移民胡思強,今年已89歲。(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堅 攝)
中堡島最年長的移民胡思強,今年已89歲。(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堅 攝)
如今,年逾六旬的胡炎新理解了:“那個島,是你再也回不去的家鄉(xiāng)?!?/p>
搬到中堡島對面坡上后,胡炎新住上了泥瓦房,跟著木工師傅學(xué)起木匠活。家里仍有兩三畝田在島上,加之在中堡村分的2畝田,胡炎新一邊種田,一邊做木匠,一年收入有1萬多元,比島上的日子好了許多。
1992年,為給三峽工程導(dǎo)流明渠做準備,胡炎新一家再次移民。
“中堡島人祖祖輩輩在島上生活,剛搬到岸上時有些不習(xí)慣,但還是望得見島和長江?!彼f,第二次移民時,全家搬到現(xiàn)在的山上蓋起了新房,卻再也看不見島,也望不見江。
三峽工程啟動后,需要大量勞動力。因為是木匠,有點手藝,胡炎新自告奮勇,成為三峽工程建設(shè)大軍中的一員。
“我的活兒主要是制模,還有扎鋼筋等?!焙仔抡f,制模就是制作一種高3.1米、寬3米的鋼模板,用來固定混凝土。他學(xué)得快、人踏實,手藝也好,很快便贏得班組的一致認可。
2010年大壩主體工程建設(shè)完成后,胡炎新進入葛洲壩二公司綜合隊備倉班,繼續(xù)從事制模工作,并擔任班長。4年后,他升為副隊長,月薪4000多元。
之后,胡炎新參與了三峽大壩升船機的建設(shè)和調(diào)試等工作。直至2017年,他所在的葛洲壩二公司綜合隊,成為最后一支撤離三峽工程建設(shè)工地的隊伍。
“為了兩個大壩的建設(shè),中堡島人雖然兩次移民,但是相比犧牲和付出,我們更多的是自豪?!焙仔抡f,修建三峽大壩時,水力發(fā)電渦輪機由120個輪子的巨型平板卡車拖到現(xiàn)場。那一刻,“大國重器”四個字,在他眼中具象起來,自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。
三峽工程竣工后,胡炎新轉(zhuǎn)戰(zhàn)云南昆明烏東德,參與修建烏東德水電站。在烏東德工作兩年,他每月收入將近一萬元。
2019年,胡炎新回到家鄉(xiāng)三斗坪,憑借著參建兩座大壩的手藝,仍然從事著路基、橋梁等工程的制模加固與拼裝工作。
健在的14位中堡島人中,有10人都曾投身過三峽大壩建設(shè),有的背水泥、有的扎鋼筋、有的做勘探、有的搬石頭、有的做飯送飯……
當年島上最小的移民崔成,如今已46歲?!澳悄晡?歲,還不會走路,是被抱著離開中堡島的。”他笑著說。
從哈爾濱當兵5年退伍后,他脫下軍裝跟隨父親崔福昌和母親胡炎珍,一頭扎進了三峽大壩建設(shè)工地。
“大壩修建時,幾乎一分鐘都沒停過,日夜不息?!贝蕹烧f,搶工期的時候,他一天要在工地扎12個小時的鋼筋。大壩建好后,崔成學(xué)到了一技之長,做了五六年管道維修工作?!澳阌肋h無法想象,在自己的家園上建設(shè)一座世界級的大壩,是怎樣的一種感受!”
“要想過上好日子,還是得靠自己奮斗”
1999年,胡炎新的妻子參加三峽大壩建設(shè)。(圖片由本人提供)
胡炎新時常會翻看過去中堡島的老照片。(通訊員 邱天星 攝)
中堡島移民胡炎芬(右)與弟弟胡軍華(左)和兒子。(照片由本人提供)
胡炎芬的二弟胡軍華今年53歲,如今在宜昌市區(qū)一家生鮮市場賣白條雞。
“三峽工程建設(shè)時,鼓勵移民自謀出路。大壩開工那年我結(jié)婚,出來做生意也快30年了?!焙娙A說,移民之后,住的地方變了,生產(chǎn)方式變了,生活也跟著變了?!暗还茉趺醋?,要想過上好日子,還是得靠自己奮斗。”
上世紀90年代,正值市場經(jīng)濟春潮涌動,他決定干個體戶。從馬路市場到搬進棚子,再到新市場,胡軍華起早貪黑,經(jīng)常凌晨3點起床進貨,5點到市場上貨,靠誠信經(jīng)營掙錢。2010年,他從棚戶區(qū)的出租屋,搬進了市中心敞亮舒適的新家。今年,他的兒子大學(xué)畢業(yè),在福州參加了工作。
“如果不是修建大壩,我可能一輩子都在中堡島上種地?!焙娙A感慨,移民改變了自己“泥腿子”的命運。
52歲的望運平當年從島上搬出來時,駕過船、捕過魚,給人打過小工,后來又跟著別人做起房屋樁基、瓦鋼等小工程。
2020年,望運平成立勞務(wù)公司,從最初六七個人,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近20人。“他們都是村里的三峽移民?!蓖\平說,只要有活干、肯干活,大伙兒一個月能掙六七千塊錢。現(xiàn)在公司的房屋打樁業(yè)務(wù),已經(jīng)從三斗坪及周邊鄉(xiāng)鎮(zhèn),拓展到對岸的秭歸。
“中堡島過去主要種包谷、柑橘,住的都是土墻茅草屋?!蓖\平說,現(xiàn)在,背靠三峽大壩這個國家5A級景區(qū),村里這些年通了柏油路,山頂?shù)闹斜u公園也成了網(wǎng)紅打卡地,環(huán)境越來越美,游客越來越多。“以前出行靠劃船,現(xiàn)在家家戶戶都有了小汽車!”
奉獻無聲,重器無言。30年間,從防洪、發(fā)電到通航,三峽工程的成功建成和運轉(zhuǎn),使多少代中國人開發(fā)和利用三峽資源的夢想變?yōu)楝F(xiàn)實,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(fā)展的重要標志。
冬日的西陵峽層林盡染,巍峨的三峽大壩如巨龍橫臥。壩前的合影中,每一張笑臉都燦如夏花,定格在2024年12月11日,也與江底的故園一道,定格在時間的洪流里。
用巖芯制作的中堡島界碑。
三峽中堡島古文化發(fā)掘現(xiàn)場。
三峽中堡島鉆探現(xiàn)場。
中堡島上的島碑,遠處是秭歸茅坪。
來源:湖北日報
編輯:孫弋雯
二審:黃韶光
三審:吳東來
網(wǎng)友評論網(wǎng)友評論文明上網(wǎng)理性發(fā)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(wù)協(xié)議